公共管理学院旨在培养满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战略的需求,具有公共精神、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的综合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行政管理专业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83年设立的工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并于1999年更名为行政管理专业。经过多年建设,本专业已成为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并于2023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被授予“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专业依托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及MPA学位点,形成了本硕衔接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并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专业立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需求,以“服务地方、学科交叉、数字赋能、产教融合”为核心导向,致力于培养具备公共精神、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政府运作、企业行政及社会组织管理流程,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胜任战略规划、机关管理、人力资源、危机应对、政策分析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特色鲜明:一是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依托学校经、管、法、信等多学科优势,构建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二是聚焦数字化治理前沿,围绕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治理能力;三是创新“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组建由实务专家与学术骨干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案例教学、仿真模拟、学科竞赛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核心课程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公共政策学、行政组织学、数字政府治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社会调查方法等,为学生奠定坚实理论与技能基础。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办学积淀深厚,其前身是1992年设立的劳动经济学本科专业,2002年正式设立本科专业,2006年获批社会保障硕士点,2020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于2024年通过验收。本专业具备完备的本硕人才培养体系,并拥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专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乡村振兴等区域战略。专业定位于打造跨区域社会保障实务特色,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及社会保障理论基础,熟悉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政策法规与实务,具备数智化决策思维与民生服务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政府人社医保部门、政策研究机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社会组织、商业保险机构等从事劳动关系协调、社会保障管理、员工福利规划、社会政策分析与评估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突出:一是以新财经教育改革为引领,构建“数字劳动治理”“民生保障创新”和“基层治理现代化”三大核心课程群,回应数字经济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二是聚焦“劳动权益保障与民生服务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紧密结合京津冀健康产业、平台经济劳动权益保护等现实议题,形成服务区域发展的培养范式。专业优势明显: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和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依托“一院一厅局、一团队一县域”服务模式,构建了“校企地”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核心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社会保障学、劳动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险精算与大数据应用、社会保障数字化平台与实务等。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于2018年经教育部备案设立,其建设基础可追溯至2013年开始招收的同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发展迅速,2020年获批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于2024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专业紧密围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以建成区域领先、国内有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专业为目标,凸显财经类院校背景下的土地管理特色。专业定位于培养热爱祖国、品德优良,系统掌握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利用、保护、管理及房地产经营开发等专业知识,熟练运用测量、“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NSS)技术、空间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自然资源、城乡规划、农业农村、房地产开发、不动产评估等领域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土地政策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优势显著:一是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聚焦城乡融合与土地制度创新、区域可持续发展、低空经济与产业用地规划、国土空间智慧治理等特色方向,形成“新财经土地管理”为核心,土地管理与空间大数据应用并重的发展路径。二是适应数字时代,将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大数据智能计算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三是拥有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博士占比100%),实行“导师制”个性化培养,并通过“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四是依托产业学院等平台,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实践教学资源丰富。核心课程包括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地理信息系统、土地测量学、国土空间规划、不动产估价、地籍管理、遥感大数据智能计算、土地资源调查与3S技术应用等。